2012年8月21日星期二

關帝廟的歲月遺跡

關帝廟的歲月遺跡
  薌城區浦南鎮溪西,江面開闊,水流平緩,是古台中關帝廟時水路交通的戰略要地。村民們依稀記得,這裡曾爆發一場慘烈大戰。那是1678年,鄭家軍駐扎此處,被清軍打敗,千人被斬,萬人溺亡,一時滿江赤紅,水流阻塞。當時,鄭成功已經過世,鄭家軍由其兒子鄭經統領,此戰後連連敗退,到了台灣。
 關帝廟 戰事遠去,這裡的關帝廟裡,還有一塊“綸恩”石刻,為康熙御筆,褒獎此次大勝。而當地老人們還記得,這裡曾有一座大眾祠,紀念戰死的將士,鄭家軍的營地還留下國姓井。只可惜,除了“網路拜拜綸恩”石刻以外,其他遺跡大多已經難以找到了。
  說起這些,長期關注此處的收藏愛好者小康感慨不已,他曾在這裡找到一些古兵器。對此,漳州市文管辦表示,將實地考察。
  清軍大勝鄭家軍 屍體堵塞江流,相傳,土鯰因屍體滋養而肥美,知情者敬而遠之。
  兩年前,小康每隔幾天就要到溪西走一趟。當時,這裡還允許采砂,采砂船幾乎每天都要撈上來一些古兵器、古瓷器等物件。他們知道小康是收藏愛好者,對鄭成功也有點研究,總會通知他來買。
  為什麼這裡會有大量古兵器呢?相傳,鄭家軍曾在此大戰清軍,最終慘敗。
  陳僑森等人編著的《漳州掌故》中,有一篇《劉國軒敗溪西》的記載。其中提到,鄭成功死後,他的兒子鄭經繼承王位。康熙十七台中財神廟年(1678年),他派劉國軒帶兵攻占長泰,繼續反清復明。清朝的福建總督姚啟聖發兵攻打劉國軒。雙方在溪西展開大戰。當時適逢“九降風”(農歷九月寒露至霜降之間的西北風,閩南稱久降風),對鄭家軍的炮戰不利,一連被清軍攻破十六營,斬首數千人,俘虜千余人。鄭家軍戰敗,退至雲英渡(與鰲浦村相鄰的東坑村龍興社),因無船過渡,遭到追擊,溺水而亡萬余人。這場戰役,《長泰縣志》、《龍溪縣志》等也均有記載。
  相傳,這場戰役落水無數,溪水赤色,屍體堵流。以後,溪西灣的土鯰有屍體滋養,繁殖很快,長得又肥又大,味道很好。不知道情況的人買回去吃,感覺香嫩甜美,還想再買。而知道內情的人,任憑魚販子百般誇贊,還是敬而遠之。
  康熙御筆題賜 石刻立於關帝廟,鄭家軍遺跡中,大眾祠、國姓井等已找不到了。
  在小康的帶領下,我們來到鰲浦村的關帝廟。廟牆上,有塊康熙御筆題賜的“綸恩”石刻,長2。5米,寬38釐米,厚12釐米。上端正中有“康熙御筆之寶”的篆刻圖章一方。“綸恩”是指皇帝的恩賜詔書。
  相傳,清軍認為,他們大勝是關公顯靈相助,報請康熙皇帝御筆題賜詔書,予以褒獎。但詔書的內容現已遺失,只剩“綸恩”兩字。
  這塊“綸恩”牌坊,原立在溪西的關帝廟前。後來廟被衝毀,石刻移存到鰲浦的關帝廟中。
  村民們還記得,因死傷無數,戰役過後,當地在溪西灣立了一座大眾祠,紀念戰死的將士。
  當地60多歲的吳派老人回憶,上世紀五十年代,這座廟被洪水衝毀了。2年前,小康來此尋找這段歷史時,還曾見過廟的基座,但如今基座也被淹沒。他收藏的古戰刀、古頭盔,就是在祠堂前的水域打撈上來的。
  在溪西邊的小路上,小康帶我們找到幾塊碑石。其中一塊還能看出屋檐形狀,橫在小溝中間當腳踏。兩年前,這些碑石刻字的一面還是朝上的。“當時看到記載很多名字,可能是戰役中陣亡者的名字。聽村民說是大眾祠衝毀後搬過來的。”可惜,無法看到石刻正面。
  在溪邊的抽水機站,還有幾塊石碑,上面刻著“大明”等字,相傳是鄭經所寫。“補財庫方法兩年前我來時,還沒這麼模糊。”小康說,他希望有關部門能重視這段歷史,將這些石碑石刻保護起來。否則,長期風吹日曬雨淋,再過個幾年就很難找到或辨認了。
補財庫  廟址的一側,據說是以前鄭軍的營地,還曾留下一個井,村裡老人稱為國姓井。小康稱,兩年前見到時,只剩一個一米見方的大水坑,鋪著青條石。但事隔兩年,這口井已沒了蹤跡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